-
26
12月
全球供應鏈面對紅海危機都有哪些解決方案?
我們持續關注中亞各國物流動態,但是近期發生在紅海的航線危機,已開始慢慢影響到中亞區域的國際物流產能平衡,大致原因是從紅海航線受阻后,替代方案有兩個,一是大量船司選擇繞行非洲好望角到達歐地基港,但延長船舶的航行時間,對于發貨人來說,訂艙成本也成倍增加;二是選擇中歐班列交付貨物,但發運計劃、運輸價格以及口岸換裝產能將無法匹配猛增的貨量,在時效和運費上也會出現波動,而中亞國家正處在中歐班列途中,部分陸運產能會受到擠壓,因此,接下來的幾周里中亞陸運產能、運價與時效將會跟隨中歐班列、歐地海運同頻波動,需要相關從業者注意,以下我們從收集到的信息與經驗,判斷全球供應鏈針對紅海危機預案的優缺點。
首先,根據不同的企業屬性,針對此次紅海危機會做出不同的解決預案,比如生產制造類企業會根據所延長的海運時效,提高原材料、零配件的安全庫存;而船公司則會利用增加運力,縮小船舶繞行好望角所產生的船期頻次,而繞行所帶來的成本也會成倍轉嫁給用戶;其次,部分企業還會采取多式聯運與中歐班列等替代運輸方案,比如海空聯運、全鐵路運輸等,以減少到貨時效與運輸成本大幅上漲風險。從我們所得知的替代方案當中,選擇中歐班列或許是快速解決此次危機的主要運輸方案,同時,中歐班列也會因突然放大的貨量出現產能危機。
其次,我們再從供應鏈角度看這些預案。比如從采購端選擇運輸半徑小于紅海或者不受影響的周邊供應商。早在新冠疫情時期,大量全球性生產制造企業就已進行了供應鏈再造,或者縮小供應鏈半徑,或者將一些已中斷了的供應端重新整合,因此,有大量供應商為保存客戶,選擇就近設廠或建立倉儲中心,以減少客戶流失;制造端選擇不經過紅海線的外包工廠進行生產等,但仍存在產品配套、工藝標準不穩定、不全面風險。
最后,除了以上的解決預案之外,全球企業還需要對貨物交付風險進行對沖,利用各類保險工具降低國際貿易、國際物流風險,比如海運險、陸運險或者其它郵包險等,解決貨物在國際運輸環節出現事故的可能性;利用國際信用險、信用證以及國際保理等工具,解決國際貿易當中貨款支付問題,相信在特殊時期,這些避險工具將成為所有預案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轉載請注明文章來自新疆眾聯華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官網